找到相关内容461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言教,不符合佛陀的精神。清末民初时值中华动乱之际,佛教界存在两大主要弊端,一是佛教严重的世俗化,正如印顺导师在《游心法海六十年》中所说:“我的故乡(浙江),寺庙中的出家人(没有女众),没有讲经说法的,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于僧最高 于山最古——慧远·净土宗

    后,由果一法师主持下重光的。   果一,俗名刘明益,祖籍湖北省松滋县,生于1922年。自幼家境贫寒,常随奉佛的母亲去山神祖庙烧香拜佛。19岁出家修行,因战乱被拉夫当兵,后在浙江宁波圆通寺出家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985892.html
  • 法统之争——菏泽洪州禅法之考察

    到了弟子手中,百丈怀海已承认“绝观弃守”的《信心铭》。道一弟子多有来自浙江、福建的,对牛头禅就自然的会给以适当的会通。到大珠慧海而说“老僧无心可用,无道可修”,道一的再传弟子黄檗希运,将“即心”与“无心...

    何照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2187042.html
  • 张九成与禅

      张九成与禅  南京大学哲学系 李承贵  张九成(102—1159),字子韶,浙江钱塘人,两宋之际思想家。张九成一生频参禅僧,足迹遍布禅林,对佛教教义教理颇有心得,与佛教关系极为密切。然而,学界关于张九成思想的研究,向来贫乏;仅有的关于张九成与佛教关系的观点,亦因受朱熹的影响而指张九成为禅。本文拟对张九成的禅思想作一简要考察,一方面力图弄清张九成关于佛禅的观念本真,另一方面,在此...

    李承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3587056.html
  • 泉州宗教——佛教(下篇)

    浙江诸丛林。乾隆三年(1738年)回闽,仍归开元寺,主戒坛。著有《春梦集诗草》9卷、《语录》6本。(参见泉州历史网www.qzhnet.com《泉州人名录·德萃》、《泉州寺庙·开元寺》)   圆实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2787441.html
  • 泉州宗教——佛教(上篇)

    浙江绍兴),早年来泉州,挂锡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。后在九日山西峰佛岩下一天然洞穴结草为庐,筑一石室,隐居修炼四十四年,并于岩下石室上方镌刻“泉南佛国”四个大字。卒后,人们雕石像于洞中以祀,岩因称无等岩,洞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2887442.html
  • 武夷山志——佛教篇

    赐紫衣敕印,颇有影响。   超煌禅师 又名元煌,字泉声,俗姓陈,驰名漳、泉。善诗画,过武夷山一见难忘。曾主浙江天童法席。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,寻居虎啸岩天成禅院,并加改造。权宦名流,屡往造访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224389674.html
  • 中印佛教交流历史

    对于中 印佛教文化的沟通作出了相当的贡献。此外还有中印度大菩提寺沙门 八人和工匠两人,于贞观年中因唐使王玄策的邀请,来中国传授造糖 技术,并开始用越州(今浙江绍兴)的甘蔗制成了石蜜(《续高僧传》 卷四)...

    高观如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0189945.html
  • 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

    “了凡”,江苏吴江人,后 入赘至浙江嘉善殳姓人家。自幼好读书,童年丧父,遵母命弃举业学医,以养生济人。十五 岁,巧遇术数神通的云南相士孔先生(后者据称得邵雍《皇极经世》之真传,善推天地万物 及人生运数...

    任宜敏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3990567.html
  • 良知与人性的进化

      聂瑞国:良知与人性的进化   摘 要 王阳明,名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,浙江余姚人。明代著名政治家、哲学家。他是明代中期阳明学派的创始人,是明代最重要的理学家。五十岁时,阳明提出了“致良知”思想,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的最终形成。此三字是他的立言宗旨,他也称此三字是儒家之“正眼法藏”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致良知就是阳明学的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!良知常与人性并论,在人性论的历史上有性善说、...

    聂瑞国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291604.html